负责人简介:
陈兵,河北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中国昆虫学会直翅类昆虫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环境昆虫学报》编委(2015-)项目评阅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阅专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项目评估专家国际杂志审稿人。研究方向:环境基因组学与逆境适应。研究动物对环境压力的生理和行为响应及其分子和遗传适应调节机制。目前聚焦于组织缺氧、重金属污染、极端温度等环境效应,开展生理和行为学、分子遗传学、生态和进化基因组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其中特别关注热激蛋白、表观遗传(修饰)和长非编码RNA等相关的分子机制。执教课程:《遗传学》(本科生)、《生命科学导论》(本科生)、《生命科学研究进展》(本科生)、《动物学研究进展》(研究生)。
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No: 31872304),“转座因子通过介导长非编码RNA的表达调控飞蝗行为可塑性”,2019-2022年,62万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中国-以色列)合作和交流项目(No:31661143048),“高原低氧环境下昆虫呼吸系统的适应性进化及其遗传机制研究”,2017-2019年,167万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No:31472048),“飞蝗型变可塑性的父性遗传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研究”,2015-2018年,84万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No:91331106),“飞蝗对青藏高原低氧极端环境遗传适应的多基因互作机”,2014-2016年,100万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No:31172148),“分子伴侣蛋白Hsp90 对飞蝗滞育特征进化的调控”,2012-2015年,62万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No:30970343),“斑潜蝇生态适应与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进化”,2010-2012年,29万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No:30470291),“温室对斑潜蝇温度胁迫耐受性地理分化的调节及其生态学机制”,2005-2007年,20万
8. 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No:2012CB114103),“飞蝗对温度等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机制”,2012 - 2016年,250万
9. 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No:2006CB102002),“斑潜蝇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机制”,2006 - 2011年,126万
其他项目:
1. 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no. SLRC2019019),省级,2019-2021年,20万
2.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2021年,8万
国际合作研究:
1. 西藏飞蝗高原低氧适应的基因组学机制研究
合作者:Dr. Eran Gefen, University of Haifa, Israel
2. 生物对重金属响应的进化生态毒理学
合作者:Prof. Dr. John Colbourne, Th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UK
3. 热激蛋白表达在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合作者:Prof. Dr. Martin Fed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USA
4. 飞蝗适应环境干旱的分子机制研究
合作者:Prof. Dr. Amir Ayali, Tel Aviv University, Israel
团队聚焦的科学问题:
白洋淀流域环境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健康效应
采样点介绍:
围绕白洋淀主淀区及其周边进行网格化样点布设,采样时样点选择以农田土壤为主,遇到地表水体时采样点可作适当调整,实际共得到 55 个样点。按照 DZ/T 0295-2016 的重金属检测土壤样本采集标准,在布设的采样点上,以 GPS 定位点为中心,向四周 20~50 m 辐射确定 3~5 个分样点,等份组合成一个混合样,采集地表以下 0~20 cm 深度的表层土壤样品。
白洋淀主淀区的水体采集现场